2003.4.6╱聯合報讀書人版
讀選本的好處之一是能「一網打盡」,無論是主題式的、文學史的、作家個人的選本,讀者都能在編選者的眼光和費盡心力的篩選下,「坐享其成」的閱讀精華版。其中,「主題式」的文學選本除了以上功能之外,更能從中窺見文學類型的時代發展面貌。繼旅行文學之後,近年來飲食文學亦蓬勃進入台灣當代散文的領域。文人對於飲食的書寫自古皆有,只是當作品愈多,內容愈多樣,形成一個「文類」之後,之前類似對旅行寫作所發出的「旅行文學是什麼?」的疑問,很快轉移在飲食文學上。如果旅行文學不該只是美文「旅行導遊」那麼,飲食文學當然就不該只是精緻的「食譜」與「美食介紹」。《台灣飲食文選》選編緒言中言明因為「優先考慮文學性」,所以謝絕了「一些美食家朋友的文章」。所謂「文學性」意味著表面看來「飲食」 雖是主角,事實上藉飲食而出之的作者生命實感,才是「飲食文學」的關鍵。
《台灣飲食文選》分上下兩冊,內容上,編者發現「頗有作家歡喜藉食物描寫親情」,所以將此類作品歸在第二冊,可稱為「親情的滋味」。比較起來,第一冊內容較具多樣性。不過,即使是在外食人口增多的今日,大部分的飲食行為仍多是與家人共享的,因此,藉飲食來記錄家入間的愛憎糾葛,在飲食文學傳統中不僅最多也最自然。
以時代觀之,台灣早期作家(無論作品發表於何時)的飲食書寫,多半落在思鄉情結上,換言之,飲食的滋味也就是故鄉的滋味,食物之美在濃厚的鄉愁下被放大了,反而像吳魯芹〈雞尾酒會〉所寫的人生趣味,能超越時代,令人會心咀嚼。後期題材益顯開闊,包括以飲食述說時代特質、以飲食反映人際關係、專論飲食之學問等等,上至精緻美食文化、下至庶民飲食之樂,極其豐富多樣。
另外,本選本依作家輩分排序,而非依寫作時間,從而見出台灣飲食文學時程的不同面貌。如馬逢華〈餛飩,湯麵餃兒,粉漿麵〉、逯耀東〈多謝石家〉,分別發表於二000一與二000年,與發表於一九八一、一九八二年的陳若曦和楊牧的作品相差近二十年之遙。作者的輩分與作品寫作的年份未必相當,想藉此選本觀察「現代飲食文學史」的讀者可加留意。
《台灣飲食文選》提供的另一個閱讀趣味在於不論原來形象如何的作家,面對飲食時都顯透出溫暖可愛的一面。辛辣的、感性的、矜持的、苦澀的各型風格作家,都在飲食之慾中現出追逐美食的陶醉快感,因而展現最人性化的真實面。
也許這就是飲食的魅力。文學作品豈能沒有真實人生?真實人生豈能沒有飲食?那麼,飲食之大慾,其實就是人生之大慾吧。
讀選本的好處之一是能「一網打盡」,無論是主題式的、文學史的、作家個人的選本,讀者都能在編選者的眼光和費盡心力的篩選下,「坐享其成」的閱讀精華版。其中,「主題式」的文學選本除了以上功能之外,更能從中窺見文學類型的時代發展面貌。繼旅行文學之後,近年來飲食文學亦蓬勃進入台灣當代散文的領域。文人對於飲食的書寫自古皆有,只是當作品愈多,內容愈多樣,形成一個「文類」之後,之前類似對旅行寫作所發出的「旅行文學是什麼?」的疑問,很快轉移在飲食文學上。如果旅行文學不該只是美文「旅行導遊」那麼,飲食文學當然就不該只是精緻的「食譜」與「美食介紹」。《台灣飲食文選》選編緒言中言明因為「優先考慮文學性」,所以謝絕了「一些美食家朋友的文章」。所謂「文學性」意味著表面看來「飲食」 雖是主角,事實上藉飲食而出之的作者生命實感,才是「飲食文學」的關鍵。
《台灣飲食文選》分上下兩冊,內容上,編者發現「頗有作家歡喜藉食物描寫親情」,所以將此類作品歸在第二冊,可稱為「親情的滋味」。比較起來,第一冊內容較具多樣性。不過,即使是在外食人口增多的今日,大部分的飲食行為仍多是與家人共享的,因此,藉飲食來記錄家入間的愛憎糾葛,在飲食文學傳統中不僅最多也最自然。
以時代觀之,台灣早期作家(無論作品發表於何時)的飲食書寫,多半落在思鄉情結上,換言之,飲食的滋味也就是故鄉的滋味,食物之美在濃厚的鄉愁下被放大了,反而像吳魯芹〈雞尾酒會〉所寫的人生趣味,能超越時代,令人會心咀嚼。後期題材益顯開闊,包括以飲食述說時代特質、以飲食反映人際關係、專論飲食之學問等等,上至精緻美食文化、下至庶民飲食之樂,極其豐富多樣。
另外,本選本依作家輩分排序,而非依寫作時間,從而見出台灣飲食文學時程的不同面貌。如馬逢華〈餛飩,湯麵餃兒,粉漿麵〉、逯耀東〈多謝石家〉,分別發表於二000一與二000年,與發表於一九八一、一九八二年的陳若曦和楊牧的作品相差近二十年之遙。作者的輩分與作品寫作的年份未必相當,想藉此選本觀察「現代飲食文學史」的讀者可加留意。
《台灣飲食文選》提供的另一個閱讀趣味在於不論原來形象如何的作家,面對飲食時都顯透出溫暖可愛的一面。辛辣的、感性的、矜持的、苦澀的各型風格作家,都在飲食之慾中現出追逐美食的陶醉快感,因而展現最人性化的真實面。
也許這就是飲食的魅力。文學作品豈能沒有真實人生?真實人生豈能沒有飲食?那麼,飲食之大慾,其實就是人生之大慾吧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