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.6.19╱聯合報讀書人版
人與人之間的溫愛,一直是現代散文的描寫主題,也是一種「古典」的情感價值。但屬於生活雜感的、毫無明確主題的「散」文結集,因為難以突顯作者的創作意圖,逐漸成為「過時」的產物;而長久以來,環繞著「我」的家庭生活為出發點,以抒情為大宗的女性散文,也因為容易落入「格局不大」的批評,成為新世代散文寫手的借鏡。所以無論是哪一個世代的散文作者,在當代結集出書時都會小心翼翼的將自己的作品篩選、分類,去除「不相干」的篇章,務使成為有明顯主題的散文集。身為中生代、承襲女性散文環繞自我生活為抒情主軸的本書作者,顯然也意識到了當代散文的潮流,以首篇〈你道別了嗎?)開始,以末篇〈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〉結束,清楚串出了一條人生中的「道別」議題,呈現本書的「創作意識」。另外,由於書寫內容圍繞著自己的家庭與工作,為避免個人情感的過度陷溺,作者聰明的將散文中的「我」抽離為客觀的敘述者,說著「你」(其實就是「我」)的故事,試圖將讀者拉進相同人生的情境中去感同身受。
作者種種努力,無非是希望破除散文被認為「自說自話」宿命。只是,畢竟在書寫時並非以一本書的意念出發,在內容的整編上稍有瑕疵,如有關母親的死亡與有關婆婆罹病的篇章不只一篇,相互交雜在書中,並出現部分段落文字重複的現象。
行近中年,人生雖還不到蓋棺論定的時候,卻有不少人事物已陸續在生命裡退場。彷彿站在世代的交叉口上,必須一方面學習向逝去的種種道別,一方面藉此重整自己的生命。作者以自己從童年到中年的經歷,寫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生離死別。這些環繞在作者身邊已老、將逝、已逝的人物,包括至親與文壇的前輩,有些相處短暫,有些關係緊密,有些不去特別經意他的存在,但在面臨「道別」的那一刻,會深深發現因為這些人而使自己生命更完整。這使得《你道別了嗎?》在感傷的基調上飄散著溫愛的、令人咀嚼的餘韻。
人與人之間的溫愛,一直是現代散文的描寫主題,也是一種「古典」的情感價值。但屬於生活雜感的、毫無明確主題的「散」文結集,因為難以突顯作者的創作意圖,逐漸成為「過時」的產物;而長久以來,環繞著「我」的家庭生活為出發點,以抒情為大宗的女性散文,也因為容易落入「格局不大」的批評,成為新世代散文寫手的借鏡。所以無論是哪一個世代的散文作者,在當代結集出書時都會小心翼翼的將自己的作品篩選、分類,去除「不相干」的篇章,務使成為有明顯主題的散文集。身為中生代、承襲女性散文環繞自我生活為抒情主軸的本書作者,顯然也意識到了當代散文的潮流,以首篇〈你道別了嗎?)開始,以末篇〈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〉結束,清楚串出了一條人生中的「道別」議題,呈現本書的「創作意識」。另外,由於書寫內容圍繞著自己的家庭與工作,為避免個人情感的過度陷溺,作者聰明的將散文中的「我」抽離為客觀的敘述者,說著「你」(其實就是「我」)的故事,試圖將讀者拉進相同人生的情境中去感同身受。
作者種種努力,無非是希望破除散文被認為「自說自話」宿命。只是,畢竟在書寫時並非以一本書的意念出發,在內容的整編上稍有瑕疵,如有關母親的死亡與有關婆婆罹病的篇章不只一篇,相互交雜在書中,並出現部分段落文字重複的現象。
行近中年,人生雖還不到蓋棺論定的時候,卻有不少人事物已陸續在生命裡退場。彷彿站在世代的交叉口上,必須一方面學習向逝去的種種道別,一方面藉此重整自己的生命。作者以自己從童年到中年的經歷,寫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生離死別。這些環繞在作者身邊已老、將逝、已逝的人物,包括至親與文壇的前輩,有些相處短暫,有些關係緊密,有些不去特別經意他的存在,但在面臨「道別」的那一刻,會深深發現因為這些人而使自己生命更完整。這使得《你道別了嗎?》在感傷的基調上飄散著溫愛的、令人咀嚼的餘韻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