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副刊】2011.08.08
走過著名的大禮堂時,我問:「什麼時候使用?」「譬如開學典禮。」我笑:「大學開學典禮?」「嗯,那是重要的儀式。」311震災(核災)當時,我問東京朋友要不要前往南方避難,她說:「現在走不開,因為擔任兒子幼稚園畢業典禮的總召。」「什麼?幼稚園!」「是的,那是重要的儀式。」 但因為震災太嚴重,大學不僅紛紛取消畢業典禮,連入學式也取消了。
「開學儀式很重要,很多學生和家長是帶著榮耀來參加的。」不僅入學如此,畢業也是、入社也是、退休也是……這個社會需要的團體認同遠遠大過個人認同,透過儀式宣告人生階段的完成(或制約)不可或缺。
災區的復學一直延到五月才能開始,校長帶著在災難中倖存的孩子進行入學式,畫面感人又感傷。一向對儀式「無感」的我,關於這個社會對儀式的「迷戀」不是很能理解,但此刻我彷彿能透過儀式看見療癒與前進的力量。
也許我不喜歡儀式,是因為儀式的氣氛,那種缺乏重點、「只是儀式嘛」的氣氛,讓人覺得出席的人像個傻瓜。
走過著名的大禮堂時,我問:「什麼時候使用?」「譬如開學典禮。」我笑:「大學開學典禮?」「嗯,那是重要的儀式。」311震災(核災)當時,我問東京朋友要不要前往南方避難,她說:「現在走不開,因為擔任兒子幼稚園畢業典禮的總召。」「什麼?幼稚園!」「是的,那是重要的儀式。」 但因為震災太嚴重,大學不僅紛紛取消畢業典禮,連入學式也取消了。
「開學儀式很重要,很多學生和家長是帶著榮耀來參加的。」不僅入學如此,畢業也是、入社也是、退休也是……這個社會需要的團體認同遠遠大過個人認同,透過儀式宣告人生階段的完成(或制約)不可或缺。
災區的復學一直延到五月才能開始,校長帶著在災難中倖存的孩子進行入學式,畫面感人又感傷。一向對儀式「無感」的我,關於這個社會對儀式的「迷戀」不是很能理解,但此刻我彷彿能透過儀式看見療癒與前進的力量。
也許我不喜歡儀式,是因為儀式的氣氛,那種缺乏重點、「只是儀式嘛」的氣氛,讓人覺得出席的人像個傻瓜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