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告白》關鍵字,第一個是母親,第二個是母親,第三個還是母親。
有朋友曾經跟我說:「最近看日本電影,有種日本社會愈來愈『變態』的感覺。」變態的案件、變態的內心、變態的結局,「真恐怖」。這樣說的話,也許剛開始看《告白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,那種恐怖來自於落差:「應該」永遠正面的老師、「應該」擁有純真的孩子、「應該」不被質疑的母愛、「應該」頌讚人性光明面的結局。當以上的「應該」都垮掉了,彷彿有一種「社會快完蛋」的戰慄。但是老實說我對於「面對偽善」承受度遠遠低於「面對真實」,受不了老是把內心的憤怒、仇恨用一種邏輯簡單的寬恕、大愛去昇華,然後變成大家哭成一團「泯滅恩仇」的結局,如果電影只能鼓吹這種「強制」的溫暖寬厚,讓人體會「人性的光明面」;或者拍人性的墮落沉淪,就只能一路拍到「無光的所在」,以毀滅無望宣示自己對題材的「勇敢」。我就會很想問問導演:「你到底願不願意(有沒有能力)看見那些『令人動容的人性殘酷』?」
是的,「令人動容的人性殘酷」。既然殘酷,為什麼令人動容?
《告白》關鍵字,第一個是母親,第二個是母親,第三個還是母親。
悠子老師是復仇的母親,少年A的母親是遺棄孩子的母親,少年B的母親是討好孩子的母親。像是對少年A和少年B復仇的悠子老師,復仇的對象其實是A和B的母親。這是母親對母親的復仇:你們這些「莫名其妙」的母親傷害了自己的孩子,為什麼要用我的孩子陪葬?
母親的愛無比堅強,也無比毀滅。
如果說悠子老師代表「母親的愛無比堅強」,A母親就是「無比毀滅」的代表,她毀滅兒子的關鍵詞是「我是有才能的,我不能因為照顧你失去自我。」這個角色沒有出來幾次、「戲份」很少,幾乎也叫不出演員的名字,但不得不說這個關鍵字一出現,就深深震撼了我。
「我是有才能的,我不能因為照顧你失去自我。」這是離棄孩子的理由,從此變成少年A毀滅自我的引線。等到母親發展才能,成就自己為大學的副教授,幸福再婚又再度生養孩子的時候,是少年A毀滅自我的引爆點。但少年A毀滅自己毀滅他人,卻從未想毀滅母親,一心一意只想證明自己以換取母親的注視。
我為什麼震撼?因為這是現在談論女性「母性與自我」議題最常出現的論點了。有些人知道我不喜歡討論性別議題,但我不喜歡並不代表不去正視、或欠缺瞭解(當然這並不是我的研究專長,也許我該承認是自己沒有能力),因為這個議題關涉到的不僅是自己,還有別人――這個別人其實不是「別人」,是親密的伴侶或者出於己身的小孩。這種活生生的東西,我只有能力跟「活生生關係」的人溝通分享,實在無力在討論中做任何「評斷」。我只能聆聽、觀看,並且思索。
可是少年A,少年A對這樣「優秀的」「追求自我」的母親做了充滿愛意又毀滅的反擊。表面上這是悠子老師對少年A的復仇,事實上是悠子老師跟A母親的對決。
為什麼是「令人動容的人性殘酷」,殘酷的是請正視(也請接受)失去愛女的母親無論如何都想復仇的決心,請正視(也請相信)未成年的孩子有黑暗內在與毀滅性的聰明。動容的卻是,這一切都有解碼器,解碼器在於如「蝴蝶效應」般的人性環節,關鍵點還是最基礎的體貼與愛――以悠子老師的先生為貫穿這個精神的主軸(痛苦的主軸)。
本片電影美學毫無質疑是中島哲也的風格(最後一句真是太讚),但要極力大推的是配樂!!幾段配樂的出現已經不是畫龍點睛可以形容,輕柔與冷酷的對照,直接就是雞皮疙瘩滿身了。松隆子很精采→深津繪里快來PK吧。^^
(最後忍不住說喜滿客實在很糟!但同場的觀眾很棒!從沒有一次看完電影是全場觀眾默默等片尾字幕跑完、螢幕全黑才離開的。這是打從心裡在對電影致意吧,我想。不過當然也有可能是被松隆子的最後一句話嚇到。XD)
有朋友曾經跟我說:「最近看日本電影,有種日本社會愈來愈『變態』的感覺。」變態的案件、變態的內心、變態的結局,「真恐怖」。這樣說的話,也許剛開始看《告白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,那種恐怖來自於落差:「應該」永遠正面的老師、「應該」擁有純真的孩子、「應該」不被質疑的母愛、「應該」頌讚人性光明面的結局。當以上的「應該」都垮掉了,彷彿有一種「社會快完蛋」的戰慄。但是老實說我對於「面對偽善」承受度遠遠低於「面對真實」,受不了老是把內心的憤怒、仇恨用一種邏輯簡單的寬恕、大愛去昇華,然後變成大家哭成一團「泯滅恩仇」的結局,如果電影只能鼓吹這種「強制」的溫暖寬厚,讓人體會「人性的光明面」;或者拍人性的墮落沉淪,就只能一路拍到「無光的所在」,以毀滅無望宣示自己對題材的「勇敢」。我就會很想問問導演:「你到底願不願意(有沒有能力)看見那些『令人動容的人性殘酷』?」
是的,「令人動容的人性殘酷」。既然殘酷,為什麼令人動容?
《告白》關鍵字,第一個是母親,第二個是母親,第三個還是母親。
悠子老師是復仇的母親,少年A的母親是遺棄孩子的母親,少年B的母親是討好孩子的母親。像是對少年A和少年B復仇的悠子老師,復仇的對象其實是A和B的母親。這是母親對母親的復仇:你們這些「莫名其妙」的母親傷害了自己的孩子,為什麼要用我的孩子陪葬?
母親的愛無比堅強,也無比毀滅。
如果說悠子老師代表「母親的愛無比堅強」,A母親就是「無比毀滅」的代表,她毀滅兒子的關鍵詞是「我是有才能的,我不能因為照顧你失去自我。」這個角色沒有出來幾次、「戲份」很少,幾乎也叫不出演員的名字,但不得不說這個關鍵字一出現,就深深震撼了我。
「我是有才能的,我不能因為照顧你失去自我。」這是離棄孩子的理由,從此變成少年A毀滅自我的引線。等到母親發展才能,成就自己為大學的副教授,幸福再婚又再度生養孩子的時候,是少年A毀滅自我的引爆點。但少年A毀滅自己毀滅他人,卻從未想毀滅母親,一心一意只想證明自己以換取母親的注視。
我為什麼震撼?因為這是現在談論女性「母性與自我」議題最常出現的論點了。有些人知道我不喜歡討論性別議題,但我不喜歡並不代表不去正視、或欠缺瞭解(當然這並不是我的研究專長,也許我該承認是自己沒有能力),因為這個議題關涉到的不僅是自己,還有別人――這個別人其實不是「別人」,是親密的伴侶或者出於己身的小孩。這種活生生的東西,我只有能力跟「活生生關係」的人溝通分享,實在無力在討論中做任何「評斷」。我只能聆聽、觀看,並且思索。
可是少年A,少年A對這樣「優秀的」「追求自我」的母親做了充滿愛意又毀滅的反擊。表面上這是悠子老師對少年A的復仇,事實上是悠子老師跟A母親的對決。
為什麼是「令人動容的人性殘酷」,殘酷的是請正視(也請接受)失去愛女的母親無論如何都想復仇的決心,請正視(也請相信)未成年的孩子有黑暗內在與毀滅性的聰明。動容的卻是,這一切都有解碼器,解碼器在於如「蝴蝶效應」般的人性環節,關鍵點還是最基礎的體貼與愛――以悠子老師的先生為貫穿這個精神的主軸(痛苦的主軸)。
本片電影美學毫無質疑是中島哲也的風格(最後一句真是太讚),但要極力大推的是配樂!!幾段配樂的出現已經不是畫龍點睛可以形容,輕柔與冷酷的對照,直接就是雞皮疙瘩滿身了。松隆子很精采→深津繪里快來PK吧。^^
(最後忍不住說喜滿客實在很糟!但同場的觀眾很棒!從沒有一次看完電影是全場觀眾默默等片尾字幕跑完、螢幕全黑才離開的。這是打從心裡在對電影致意吧,我想。不過當然也有可能是被松隆子的最後一句話嚇到。XD)
對吧對吧,配樂真是棒透了!
回覆刪除版主回覆:(2010-10-30 10:30:44)
對呀,連配樂都要PK了嗎?→《惡人》的配樂是久石讓。XD
題外話是我對木村佳乃一直欠缺好感,無論她用哪一種角色出現哪一齣戲都一樣。真糟。@@
回覆刪除嗚
回覆刪除我看完這篇文起雞皮疙瘩了!!
怎麼辦 現在好想衝去淳久堂翻原著喔!!
masako的文太讓人生火了啦!!!!
版主回覆:(2010-10-30 22:38:43)
看完湊かなえ原著之後還是要看電影,看完電影還是想看原著。因為一個作品、兩種表現形式,是不同的、獨立性的精采!
《告白》今夏就在日本上映了,並且突破30億日幣票房,十分驚人。日本的DVD出租店是連正在上映的院線片都可以合法出租的,所以《告白》在DVD出租店一定有!bambi可以問一下神大朋友喔。大推^^。
(ps:「神大」聽起來好威呀。XDD)
唉唷,我看到標題很猶豫要不要點進來看(還是點了XD),但不敢看內容,有結尾的"雷"嗎?哈哈因為我才看到一半而已啦,真的很吸引人:)
回覆刪除版主回覆:(2010-10-31 10:18:58)
哈,那已經忍不住看(本文)了嗎?
我沒有爆雷啦,但是據看過的說雖然沒有爆雷,但有點出「精神」來了。→這是內行的才知道吧。XDD
看完小說了,所以放心的看了本文,真的有點出精神,厲害厲害,接下來就是找時間去看電影嚕~~(松隆子最後講的話,跟原著的不同?)
回覆刪除版主回覆:(2010-11-01 20:19:53)
嗯,我只能說電影是忠於原著的,故事沒有改變。
但、是,要知道小說是屬於小說家的,電影是屬於導演的!所以真的「不一樣」,而且各有支持者。
→似乎先看小說的就支持小說,先看電影的就支持電影。……哎,趕快去看啦。XDD
這部電影和小說擺一起,剛好是文學和電影兩種不同形式如何互相補足或詮釋的優良示範。
回覆刪除湊佳苗是試圖使用嚴謹的文學結構,平均分配了每個角色的主體性(每個人的告白比重相當),在這種平衡中一方面像羅生門般讓事件的面向越來越繁複,另一方面還推動時間前進。單純的告白與單純的告白相加,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動會把各種線索相乘,在最終章繞完一圈全部撞擊在一起,這是文學的魅力。因此告白的原著是非常冷的,冷冷的告白當中醞釀著強大的暴力。
而中島哲也則是乾脆反過來作這件事。故意把所有蘊藏的暴力通通誇張化的用影像呈現出來,詮釋,或者對抗作為旁白角色的告白,在文字裡會造成岔題的,在影像裡反而成為特點。而既然不能像原著一樣真的把整本小說念完,那要怎麼取捨或裁減增添就顯得分外重要了。抓住松隆子復仇和逆轉的時鐘這兩點來強調,對電影來說是很必要的。
不過因為中島哲也本來就非常擅長這種華麗的影像(看看經典的「松子」),所以這部片最讓我驚艷的反而是配樂。配樂真是配的夭壽到點的。
============
以上是我在噗浪的爆雷:p(只是簡單寫寫所以文學分析的部份恩師請手下留情XDDDD)
結論是各位同學儘管安心的去看不用擔心文本問題啦。....
版主回覆:(2010-11-03 21:06:24)
雨漣是「藝文網路有為青年」!(是說到底藏身有幾「窟」啊。XD)
能這樣分享很開心呢。(「恩師」→阿潑是始作俑者啦!)
其實像《告白》這樣的文學形式在小說手法上很常見,但形式是形式,創新的或被用爛的都一樣,最終能決定小說價值的關鍵還是在作者的「腦袋」。
我們都沒有爆雷啦(我很「節制」,跳過很多東西了^^),都「手下留情」了。XDD
PS:呂紹嘉12月將應邀回台大指揮椰林大道音樂會。→忽然忍不住想說為什麼到現在我還看不到《交響情人夢最終章‧後編》啊~~~
糟糕,我不小心把留言搞的好像板主回應了XD
回覆刪除版主回覆:(2010-11-03 21:10:28)
盡量盡量。XDD
(我一直有到處挖洞的惡劣習慣XD)
回覆刪除其實叫「恩師」很有惡趣味啊,正確說起來我是從「別棟」跑來玩的,這樣masako算「誤人子弟」嗎?XDD
的確故事說來說去總不脫那些方法和那些主題,但不同「腦袋」的人說故事,又總還是能說出點不同的趣味。(腦袋真重要)-->什麼結論!
說到這個忽然想到,看小說時其實第一個注意到的是譯者丁世佳,我看過她不少翻譯作品,都是專有名詞特多又冷僻的奇幻文學類書(銀河便車指南之類的),但沒想到居然還能跨界翻日文小說,真的是奇人一枚。(會說這個當然是想到了「賴明珠vs村上春樹」這個「永恆的答問」XD)
(我今年已經看到呂紹嘉好多次了orz...)
版主回覆:(2010-11-04 10:07:56)
這裡應該有很多被我「誤」的「老人」吧……嘿(「現在進行式」的有限),妳是「翻牆」的前輩算輕微。XDD
小說家在形式上的開發、或延伸,還是持續會有讓人驚喜之處(但我不得不說讀本土小說這種「樂趣」少有),像森見登美彥《夜は短し歩けよ乙女》(春宵苦短,少女前進吧),實在忍不住覺得精采。
譯者當然是重要媒介,但我對於自己還無法跳過譯者直接閱讀原著,始終深深、深深、深深的遺憾。
(呂紹嘉聽妳這樣講應該也orz。哈。)
剛看完小說,好期待電影的"最後一句話" XD
回覆刪除版主回覆:(2010-11-04 22:17:26)
快去快去!XD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