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問我看不看動畫,推薦《玩具總動員3》。其實我是從小看動畫(卡通電影)長大的,所以什麼《小鹿斑比》、《木偶奇遇記》、《小飛象》、《睡美人》、《白雪公主》、《灰姑娘》……等迪士尼經典系列我都很熟悉。長大後這些卡通雖然再也餵養不了我(奇怪我也從來沒有王子公主夢,覺得只會騎白馬和接吻的王子真是蠢斃了啊),但是動畫電影仍然像是夏日的儀式般,是暑假必備的活動。大多數叫的出名號的動畫我幾乎都看過,但最喜歡宮崎駿和皮克斯。雖然走顛覆、KUSO風的夢工場系列也每每帶入新意,「小」成本的《冰原歷險記》系列也很精彩有趣,但宮崎駿和皮克斯在創意之中,總是有一種溫暖動人,會進入心底。宮崎駿動畫出現時,台灣未全面開放日語片(天!),我還是跟朋友去當時很受知青歡迎的MTV店看影碟版,第一部是《天空之城》。後來當然全部補齊,雖然宮崎駿在《神隱少女》後未再出現可超越的原創動畫,我對這位孜孜不倦、充滿熱情的創作者是充滿敬意的。
參觀過已經作為展覽館的吉卜力工作室,二樓兩個相連的小房間,展現宮崎駿和助手們伏案工作的空間,書桌前貼滿作者搔頭狂想的焦慮或焦急趕工的暴躁自畫像,雖然饒富趣味,但看著桌旁滿滿煙蒂的煙灰缸、牆上一天也耽誤不得的行事曆,我知道這張桌子所佔不到一坪的空間,就是創作者「自囚」的地方。創作時不得不然的「沉淪」、自虐般的痛苦和快樂,大概只有真正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能體會:即使創造出無限美麗的夢想世界、提供歡樂,其實自己的生活未必這麼「有品質」。
記得幾年前皮克斯團隊接受訪問時說過,因為他們是一群錯過孩子成長、無法和孩子共享親子之樂的父親,所以只能將滿懷的愛放在動畫裡面,呈現父親雖總是缺席,但愛卻是毫無保留的存在。無獨有偶,2008年宮崎駿為五歲孩子創作的動畫《崖上的波妞》,也說明了想藉此片彌補未曾參與兒子成長過程的虧欠。
我確實注意過皮克斯的動畫,不管《怪獸電力公司》裡的毛怪和小女娃阿布、《海底總動員》裡拼命去拯救尼莫的小丑魚爸爸,《超人特攻隊》裡明明有些力不從心,還是想把家人都納在自己羽翼下保護的超能先生,以及《料理鼠王》裡過世父親留給兒子的資產,《天外奇蹟》裡老先生跟童子軍男孩的互動……都存在著濃厚的父子(女)或類父子(女)關係,清楚展現父愛的位置,反而母親的角色是相對薄弱的。
看到皮克斯的訪問,有種「果然如此」的感覺,忍不住就在心裡說:有喔有喔,我都有看見!
...